在中医理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晕针反应。当观察到患者面色转白、呼吸急促或自述头晕时,应立即进入应急处置程序。
症状等级 | 处置措施 | 注意事项 |
---|---|---|
轻度反应 | 保持治疗体位稳定 | 观察瞳孔变化 |
中度反应 | 快速起针并平卧 | 监测脉搏频率 |
重度反应 | 启动急诊转送机制 | 记录生命体征 |
实施针灸治疗前,医师需完成三项评估:患者情绪状态检测、血糖水平预估、体位耐受测试。治疗室常备急救药品应包括50%葡萄糖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及氧气设备。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者,建议采取侧卧位施针。治疗过程中保持环境温度在22-24℃区间,避免强光直射患者面部。施针后前15分钟需保持持续观察,特别注意老年患者与体质虚弱群体的反应。
典型晕针反应多发生在施针后5-15分钟,初期可见前额出汗、瞳孔轻微散大等症状。随症状发展可能出现心率过缓(<60次/分)、收缩压下降(>20mmHg)等体征。需与低血糖反应、心源性晕厥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