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2-5311
阶段 | 核心内容 | 能力培养 |
---|---|---|
适应期 | 内务整理/团队建设 | 环境适应能力 |
实践期 | 农耕劳动/野外生存 | 劳动实践技能 |
首日抵达基地后,通过趣味分组游戏建立团队归属感。生活导师指导内务整理规范,培养个人物品管理能力。次日清晨的农作物认知环节,学员将系统学习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培育要点。
第三天设置的野炊实践环节,要求学员分组完成食材采集、土灶搭建、生火烹饪全流程。安全指导员现场示范野外用火规范,传授食物保存技巧。第四天的泥鳅捕捉教学,结合生物特性讲解和实际操作,锻炼观察能力和动手技巧。
→ 传统工艺传承:第五天安排稻草编织教学,由当地手艺人示范草鞋制作技法
→ 食育实践课程:第六天的石磨豆花制作,完整呈现传统豆制品的加工流程
→ 星空夜话环节:第四晚的露营活动包含天文观测和户外生存知识讲解
课程设置三级评估系统:每日晨会设定当日成长目标,午间进行技能实操考核,晚间通过日记批阅和分享会进行反思总结。第七天结营仪式设置劳动成果展示环节,颁发实践能力认证证书。
实行24小时双导师制,每10名学员配备生活导师和安全督导各1名。营地医疗站常驻专业医护人员,每日三次体温监测。户外活动严格执行"三查"制度:查装备、查场地、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