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力于提高中国医生的执业能力;
  • 从事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工作;
  •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大量的医学教育资源。

400-882-5311

杭州中域教育-师资团队

中医主任医师、中华全国张仲景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药血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药河南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州市中医院院长,研究成果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1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全国和省级医学刊物上,著述十余部,带徒50余人。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1-14
医学博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副主编。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获得者。 北京东城中医院肝胆脾胃科特聘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在中医专家刘渡舟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博士学业,198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中医基础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11-14
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老中医。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河北省应对新冠肺炎中医的专家组顾问,河北省科协会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2017年河北十大新闻人物。
11-14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拥有“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曾多次受到的表彰,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中国针灸传承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开启中风病调理新途径,研发技术获得多次国家专利,为中医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1-14
授课特点: 讲课通俗易懂,分析透彻,善于综合整理,提纲挈领,简化内容,短期内快速提高选择答题准确率,考点明确记忆方法多样。 学员评语:“讲课比较精辟的老师,如沐春风” 擅长科目:中医内科,中医诊断,针灸学等 业界地位: 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2005年起开始进行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试,深受学员的爱戴。 考试成果: 曾担任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书籍:实践、笔试、真题、解析、模拟、冲刺)的主编。
11-14
授课特点:秀外慧中,内外兼修,思路严谨,深入浅出。 学员评语:妇产科讲解的较为透彻的老师。 擅长科目:妇产科。 业界地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15年,七年科普临床经验,八年妇产科临床经验,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1-14
新乡市中医专家、方剂专家; 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省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原任新乡市第五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从事临床工作36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被市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由杨梅主任主持研究的“疏凿饮子”调理肝硬化腹水的研究,“三甲软肝胶囊”抗纤维化的研究等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五项,获河南省科研成果二项。医学专著两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授课方向:中医内科、儿科、妇科。
11-14
授课特点: 长期从事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中西医研究工作,深谙考点,讲课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其课程风格风靡大江南北。 学员评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获得全国医师好评,准,被学员亲切成为“王”。 擅长科目: 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中医综合 业界地位: 全国中医药知名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任职于北京某三甲医院,中域特约授课老师,中域中医,中西医主讲专家
11-14
正骨学是中医研究调理骨折和关节脱位的一门科学,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调理骨折、脱臼等病症。正骨,为专科名,是调理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中医调理骨关节损伤历史悠久,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到现在已形成了一套中国医学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调理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氏正骨,到现在已历经五代传承,于2012年申遗成功,孙嘉瑶女士,作为第三代代表传承人,临床经验数十年,调理过的患者众多。 主讲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氏正骨学习班 课程介绍:利用正骨棍,正骨锤、及正骨攒为特色工具,为骨折及颈腰椎病症患者提供无痛,短平快的调理及康复 调理病症:颈肩酸痛,椎管压迫导致的头晕头疼,手脚麻木,颈部紧张,腰痛,上肢、下肢、躯干部分的骨裂骨折骨损伤,上肢、下肢、躯干部分的关节脱位等。
11-14
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方剂研究,致力于把传统的中药方剂理论与现代生药、药理、药化、制剂等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做到知古通今,融会贯通。1985年秋,被调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筹建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从事中医治则治法的学科建设和古今中医治则治法的文献、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其间共培养研究生、进修生20名,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中医治则治法研讨会,主编《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参加了《全国中草药汇编 (此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20部书的编写;发表了《加味四物汤调理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与体会》等近百篇学术论文。临床上擅长调理血管性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痴呆、支气管炎。为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九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国家科委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中国医药卫生学术交流文库》编委,中国中医药学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讲内容:血管性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痴呆、支气管炎等病症内容。
11-14
校区导航